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,会议为未来五年中国的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,也为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指明了新的方向。紧接着,民政部党组召开会议,提出“要聚焦提高社会治理工作水平,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,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这三句话,看似简短,却意味深长。它不仅关乎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格局重塑,也为像我们这样的艺术公益机构,注入了新的启示与使命。
一、社会治理升级:艺术公益的“角色转变”
在“十五五”规划的宏观布局中,明确提出“完善社会治理体系”。 民政部的会议,强调“提高社会治理工作水平”作为重要任务。这意味着,民政工作要从传统的“事务管理”向现代化的“社会治理”全面转型。未来的社会治理在党的领导下,政府、社会组织、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,社会组织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——开始走向“协作者”和“参与者”。
艺术公益,在这一转型中拥有独特的价值。艺术不仅关乎美育和创造,更关乎凝聚社会情感、提升公共精神、激发社会活力。艺术是连接人心、促进理解的桥梁。它让人看到生活的温度,也让社区治理更具文化底蕴。
对中间艺术基金会而言,这意味着我们的艺术资助项目,不仅仅是“艺术推广”,而是在用文化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,用美育的方式推动精神层面的“共同富裕”。
二、制度改革在即:非公募基金会的机遇窗口
民政部强调“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”,这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: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将更加开放、规范与高效。
长期以来,非公募基金会面临“准入难”“监管重”“资源有限”等问题。随着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推进,未来将有望实现“宽进严管”,形成更灵活的治理机制。
这对中间艺术基金会这样的机构而言,是一次重大的发展契机。
——在“放活”层面,社会组织的登记与运行将更加便利,项目合作、资源整合、跨界协同的空间更大;
——在“管好”层面,信息公开、财务透明、治理结构的规范化要求也会更高,这恰恰促使我们以更高的标准自我更新,树立公信力与专业形象。
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治理水平,才能在新制度环境下赢得信任、争取资源、实现更长远的发展。
三、慈善高质量发展:艺术的社会价值被重新定义
四中全会公报虽然没有直接提到“慈善”二字,但“高质量发展”的理念贯穿始终。
这意味着中国的慈善事业正从“规模扩张”走向“质量提升”,而艺术公益的使命,也应随之从“美的传播”转向“社会价值的创造”。
未来的艺术慈善,需要在以下几个维度上实现突破:
1. 法治化与规范化 —— 在依法治理的框架下运作,完善制度建设与信息披露,让每一个艺术项目都经得起社会监督。
2. 专业化与体系化 —— 不仅捐资,更要赋能。通过艺术教育、公共艺术、文化研究等方式,支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成长。
3. 数字化与智能化 —— 运用数字技术拓宽艺术传播边界,比如用线上艺术展览、数字公益平台,让艺术资源惠及更多人。
4. 服务国家战略 —— 将艺术融入共同富裕、乡村振兴、社会心理健康、青年发展等国家议题中,让文化成为社会温度的调节器。
5. 培育艺术公益文化 —— 让公众不仅“看见艺术”,更愿意“参与艺术”,在审美中获得精神共鸣,在创造中体验社会责任。
四、艺术公益:从“美的捐赠者”到“共富的参与者”
如果说物质层面的“共同富裕”是生活的底色,那么精神层面的“共同富裕”,则是未来社会的灵魂。
艺术,正是通向这种精神共富的重要通道。
中间艺术基金会自成立以来,始终秉持“将艺术带入更多人的生活,让更多人拥有更丰盛人生”的宗旨。我们相信,艺术不应只存在于展厅、剧院或课堂,而应融入社区、走进乡村、连接每一个普通人。
当一个孩子因为艺术而打开世界,当一个社区因为文化而重新凝聚,当一个城市因为创意而充满活力——那就是艺术公益最动人的回响。
结语:信则愿,愿则行
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绘就了蓝图,民政部的会议则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对于我们而言,这既是新的起点,也是新的责任。艺术公益的价值,不仅在于审美的提升,更在于精神的滋养、社会的连接与文化的共建。
在即将到来的“十五五”,让我们以信为笔,以愿为墨,以行动为卷,继续把艺术带给更多人——
让每一次创作、每一次资助、每一次展览,
都成为推动社会向善、向美、向上的微光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北京中间艺术基金会
让艺术,照亮人生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